【海外留学】美国名校硕士申请难度到底如何?
作者:Tao
2022-09-20

说说我自己的情况,2011年年末申请了10所学校的Master项目,最后成功了5所,分别是Stanford,Berkeley,Umich,Purdue,USC。至于选择哪一个自然就没有悬念了。


每一个申请者的背景差异极大,是否与某所学校的风格契合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录取,因此不是谁GPA牛就Offer随便收,GPA不到3.0的录取CMU的也听说过,人家高中起就给Linux贡献核心程序了。与其笼统地说“哪个学校挺容易,哪个学校不容易”这类没有”可操作性“的回答,我直接把我当年从决定念master到最后前往斯坦福的全部历程写在这里,请题主将我作为Benchmark,对比目前自身情况与我当年申请条件的差异,再来考虑自己适合申请哪里,或者说申请哪些学校命中率高一些。(我这个Benchmark的命中率也不过50%而已)


相比于大多数同学从大三开始忙活申请事宜,我的准备开始时间要早得多。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我就已经逐渐为冲击北美的名校做准备了。2007年9月开始进入上海交大,交大的学习压力一时间让我难以承受,颇有一种“自由时间如果不去自修就是一种可耻的浪费”的感觉。记得10月份的一天刚刚刷完了5个小时的微积分题目,和拉格朗日战斗了太久想放松一下,就随意到处走走,偶然瞥见了第一食堂门口的告示栏有一个北美留学讲座在15分钟后开始,办讲座的是一个国内的大型中介,主讲人好像还是耶鲁的PHD。当时并不知道PHD是什么,但是耶鲁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总知道的,想来反正刚刷完题还没有完全回蓝,去听听也无妨。然而就是那次的讲座,让我第一次打定了留学的决心。

       

小册子上面那Stanford,Princeton,MIT,Berkeley,Cornell等等单词,在我的眼里似乎是闪着金光的。再转眼看到表格最后每个学校录取中国学生数量后,发现他们似乎并不是那么不可企及。从那一天开始,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先考量是不是对于我去名校有帮助,若是有,则砸锅卖铁义无反顾。若没有,则正眼都不会去瞧一下。这样的生活状态从2007年的10月一直持续到了2012年2月4日我收到斯坦福官方邮件的那天。


看似功利,当时的我却十分享受那样的精神状态。


有了MIT,斯坦福,伯克利,加州理工这些精神支柱之后,自己真的就跟打了鸡血一样,GPA也从第一学期的3.50稳步爬升到了出国交换前的3.75。没日没夜的自修只是因为讲座上的那一句“你们的每一个学期的每一门成绩,申请的时候都要寄给学校看,不只是最后的平均分。”,为此我还放弃了强化物理主动要求降级上普通物理,因为后者更容易拉分并且将来申请时候很难从成绩单的字眼上看出两门课的差别。讲座上同时提到了很多大陆学生口语很差刚去美国听不懂课很难融入,于是又花了3个月考了个中级口译证书来锻炼自己。当时印象特别深,2008年的夏天,正好处于暑假军训时间。每天晚上7点之后大家就回宿舍,所有平时用来自修的大楼,例如上院中院下院,D楼E楼F楼(我才不会叫它们东上院东中院东下院呢,哼!),都是锁掉的,我一扇扇窗户尝试,居然真的在上院的三楼有一扇窗没有锁,于是那整整一个月的军训,我都在晚上的8点左右从那扇窗户翻入教室开始口语口译的练习,没有外人所以可以大声的说,不用难为情。到了12点左右再翻出去,把脚踩过的区域重新铺上灰尘,再把窗户关上中间垫一块东西,这样远远的不会被巡逻的人发现窗户没锁,自己又能在第二天方便的打开。事后来看,当时极其自律的英语练习给我后来几乎没怎么准备就考了托福115打下了不少基础。


时间就这样在刷题和考证中来到了大二下,那个学期,国外交流项目成为了核心内容。由于是试点班,从大二开始的各类出国交流项目陆续进入流程。美国法国德国香港新加坡等等,不一而足。那个时候,我已经深谙冲击第一流名校的必要条件,也更明白如果能在本科期间出国交流,届时以美本的身份申请被录取的比例大大增加。的确是不太公平,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不公平,努力让自己成为不公平的有利方而不是唉声叹气指责美国教育区别对待。原本的计划是去参加普渡的2+2项目,把普渡当跳板再冲击MIT或者斯坦福。像这类“第二梯队名校冲击第一梯队名校”是成功率最高的。上海交大一直为外界称道的“密歇根联合学院”做法也如出一辙。而且从Umich跳斯坦福或者MIT理论上比普渡成功率更高。


扯远了,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天不遂人愿,明明收到了普渡的录取通知书,却最后在各种讳莫如深的原因下没有去成普渡,法国中央理工的项目又由于总学积分差了0.01被正好挤出四人名额。顺下来轮到我头上是新加坡南洋理工的一年交流项目,这个果断放弃了,因为那个不利于冲击斯坦福和MIT,才一年项目,毕业时候还是从大陆申请,没很大优势。本着去哪儿不重要,有利于申请才是王道的精神,我最终选择了当时才开启到第二年的辛辛那提大学2+3项目。


当我知道这个2+3项目时,其实内心是拒绝的。宣讲会的PPT加了很多特技,校园的树叶都飘呀飘,看上去很美很牛。一个学校如果宣传的主要方向在校园多么美丽,周边设施多么齐全上,那完蛋了。当然看数据的话,这个辛辛那提大学排名勉强可以接受的,学费也不坑爹。关键是还多一年公司实习经历,当时觉得这段工作经历如果用得好或许会对申请有利。(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工作经验的“利”会这么大。)


这个辛辛那提大学不算一流,但也没有很差,关键是可以从美国直接申请,还附赠了一年工作经验,总体算来不亏。于是2009年9月我如愿踏上了美利坚。2009年11月,我和一位交大的上一级学长在食堂偶遇一起吃了个午饭,他再次激励我一定要在2年后申请到名校。或许他早已经不记得当时的随口一句话,他也更不会料想到这句话竟然成为了后来整整支撑了我在辛辛那提那地方蜗了两年半的精神力量。午饭后我花了一个下午给自己制定了2年后冲击名校的细节计划。


第一,本科大学的所有成绩保持全A,GPA保持满分,3年锁定年级第一名。一来GPA这个硬指标过关,二来或许会引起Dean的注意,平时没事儿跑Dean Office唠唠嗑什么的,反正全年级第一的学生找Dean聊聊自己的兴趣志向什么的,没理由拒绝学生吧~等到最后或许就是一篇推荐信。后来虽然有些许惊险,还是把全A保持到了毕业,Dean也在我申请前夕被提升为副院长,便以副院长的身份帮我写了推荐信。


第二,一年的实习争取能找到有名望的大公司,埋头苦干什么的没关系,事情做好了不但能在PS上添加工作经验这重要的一笔,更能得到老板的推荐信。后来也的确去成了“Emerson”和“P&G”实习(P&G的总部就在辛辛那提),得到了前者的VP和后者的Global Technology Leader两人的推荐信。比预想的还多了一篇。


第三,本科期间最好发表2篇论文。这是在后来意识到的,比我大两届的学长申请到了MIT,临走前他送给我一句话“本科期间你一定要发文章,文章质量过得去就好。最好不止一篇。”,后来我坚定地履行了他的忠告,把在两个实习单位的研究内容以公司员工身份,和Manager联合发表了两篇论文。和大多数论文不同的是,这是工业界的论文而不是实验室论文。对于像Stanford这一类地处硅谷又特别喜欢工业创新精神的学校,这两篇论文相信给我加了很多分。另外那位MIT的学长还把他的PS发给了我,我在这基础上改成了自己的PS,总共花了3个小时,之后就再没有大改动过。(想到有些中介改一篇PS改的一塌糊涂居然收学生家长2000元,我真的觉得辞职给大家写PS好了,说不定能发财致富呢~)


工作经验,发表文章,GPA,推荐信都有了,还差什么? 


对了,托福和GRE。很多学校都允许美本提交已经过期的托福成绩,我第一次考托福是大二上学期,只有94分,想来想去觉得不完美,还是决定去再考一次。考前一周看了一些题目,练了几篇作文,后来就考了个115分,冲斯坦福这个级别也差不多够了。可以说是波澜不惊。至于GRE,那可就是吐血的回忆了。在美国每个月都能考一次GRE,一年最多考6次还是8次的忘了。换言之刷分是可行的,但是送到学校不只是最后那次的,而是所有分数都会记录最后一起送。鉴于此决定还是一次搞定。 2011年3月25日考的GRE,从2010年4月就开始准备了,整整一年,刷了无数题目,红宝书背了7遍。那一年里,白天实习8小时晚上背红宝书8小时成为了唯一两件事。在最后一个月还找了个GRE的机经QQ群,群友遍布世界,每天都有人整理世界各地原题,于是刷机经又成为了日常。2011年1月到3月底的美国,英国,新加坡,印度,加拿大,连南非的考题都刷过了。最后虽然还是没有冲上1500分,但也够用了。现在正在码字回忆那段时间的我也不禁会心一笑,当时的自己真的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什么都敢做啊。


现在回答题主的问题:


1. 申请美国一流名校的Master难吗?


只要你准备够早够充分,那就不难。申请需要做的准备,大到找推荐人,小到信封上的地址写在哪个角落,实在是多到数不清,早点动手不要赶着Deadline,不然就真Dead了。做事目的要明确,而且要功利,毕竟时间有限。准备期间,宝贵的时间只花在有用的事情上。


2. 听说MIT里面本科GPA才3.5的也有很多?


MIT的情况不了解,斯坦福的话,本科GPA 3.5的也存在,但那个本科,基本是清华,上交,浙大,中科大,北航这一类的。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一定有着一个远远盖过GPA不足的闪光点。GPA不是申请的主要元素,甚至连次要都算不上,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围(GPA,GRE,托福)都是差不多ok没有很明显短板就行了。如果题主有对名校光环心动,搞研究发论文,申请专利(专利分三种,其中有一种相对容易搞定),名企工作经历或与众不同的经历(比如有人特地去利比亚参加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去了,还有人自己创办了公司帮助中国的残疾人和居住在中国的黑人融入社会,这类符合美国政治正确的东西非常有用!),当然还有牛X的推荐信才是你需要关心的。如果这些中的绝大多数都达标了,再配合”还OK”的三围,那么,申请就不难。